医院文化 / HOSPITAL CULTURE
角色转换的感悟
发布时间:
2019-07-09
有人说:也许“生过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”,我的理解是:难道医务人员自己生病了,才能真正体会一把患病者的艰辛、痛苦和治愈的欲望,便能更好的从事行医职业吗?话虽这么说,但也不绝对啊!今天我看了这样一则小故事,深有所悟:
一人请一个瞎子朋友吃饭,吃的很晚,瞎子说很晚了我要回去了,主人就给他点了一个灯笼,他就很生气的说:"我本来就看不见,你还给我一个灯笼,这不是嘲笑我吗?" 主人说:“因为我在乎你才给你点个灯笼,你看不见,别人看得见,这样你走在黑夜里就不怕别人撞到你了”,瞎子很感动!
理解不同,结果就不一样,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。每一件事用不同角度看,就会有不同的见解!
比如在探讨慢病管理时,往往有诸多医务人员角色是变化的,自己成为慢病管理的主角。这里有医务人员的认知错觉,总以为对患者治病和慢病管理是连续的,患者也认为医生像治病一样,还应继续管理慢病。而真正将医生或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,多数医务人员就会感觉到有点想当然了。当医务人员生病成了患者,不但要管理自己的慢病,还要积极参与研究如何管理慢病,不但是专业咨询者(医务人员),还是慢病管理者(患者自己)。这是患者参与疾病管理的具体实践表现。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提供专业治疗和咨询,而患者自己的生命和疾病管理的主动权、为自己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机会,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,医务人员也不例外。
再给大家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。通常,一个病情危重的患者常常要经历各种不适。其原因如下:
1.疾病本身:患者本身疾病严重往往要遭受原发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痛苦。
2.特殊医疗措施:重症患者通常要接受各种特殊诊疗措施,如气管插管、血管内留置导管,为预防意外拔管,对躯体进行约束……这些措施都会使患者承受不同的躯体痛苦,从而出现躁动甚至谵妄。
3.抢救治疗的环境影响:医院抢救室或重症病房内特殊的嘈杂环境、灯光长明造成的昼夜不分、邻床患者的抢救和死亡,都会对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。
4.心理因素: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及焦虑,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的无法交流,亲人长时间不能陪伴造成的孤独从而诱发失眠、躁动、恐惧等严重心理精神问题。
事实上,我真正感受到患病者不容易的是,我因两个月前的一天下班发生了意外,导致根骨和骶尾骨骨折,虽伤势不是十分严重,可这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的卧床治疗过程、突然的生活无法自理、疼痛的折磨,的确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病人的痛苦。每天只能看看窗外四角的天空,春暖花开的季节,更是无法享受外面的世界还有诗和远方。
坦白讲,当医务人员自己生病时,我们是所有人群中最为难以接受病人角色的无助之人。因为毕竟我们平时已经习惯于坐在问诊台的另一侧,习惯于站在病人床边给病人打针、输液......。对于许多医务人员而言,自己患病的经历会大大改变他们的医疗行为和世界观,正如曾经一位医生所言:“我的经历改变了我的行医方式,尝试去理解病人的恐慌和困境十分重要”。
有时候医务人员对于病人苦难的悲悯与共情常常来自于自身的体验。中国有一句古话说,三折肱为良医。柏拉图曾经说过,生过病的医生会是一个更好的医生。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。总之,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必须换位思考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体贴病人的各种痛苦和心情,成为一个好大夫。(感染性疾病科 田 贞)
相关新闻